STB
官方微信1
挪威旅游局
官方微信
丹麦旅游局
官方微信
2019年11月初,丹麦国家旅游局及哥本哈根旅游局共同邀请Lens和演员胡歌前往丹麦,走近哥本哈根。胡歌与丹麦的相遇是冥冥之中的缘分——丹麦人最推崇的“Hygge” 生活态度和“胡歌”的发音几乎一样。
“最宜居的城市?最幸福的国家?为什么?他们自己也这样觉得吗?”这是胡歌第一次去北欧。他带着很多问题,成了这一程最主要的采访者。
落地就遇到了雨,又连日吹着大风,疑问就更多了。但有趣的是当地人的反应:“这里没有所谓的坏天气,我们习惯这里所有的天气变化。“天气冷时,把衣服穿够就可以了。这是很’丹麦‘的一点。”乍听平淡无奇,但一路走下来,慢慢觉得:丹麦被评为最幸福的国度,不仅仅是因为福利,更因为他们的这些生活理念。
说上面那句话的是船长斯蒂芬,来自丹麦北部一个村庄,跑来哥本哈根还能开船,他便觉得是在做世界上最好的工作。很多哥本哈根人都有船,常和朋友、家人一起驾船出游。天气冷时,带上自家配方的热饮。他们有的是时间。 “我们的工作时间一般是早8点到下午4点,下班后的时间我们希望和家人朋友一起度过,这个平衡对于丹麦人来说非常重要。工作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。” 船长斯蒂芬介绍说,他显然很为此自豪。“因为工作时间短,我们可能相比之下没有太多的收入。但当一天结束的时候,我们觉得这并不是最重要的。享受生活比变得富有更重要。”
作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之一,66%的哥本哈根人却是以自行车为日常交通工具的。骑行是哥本哈根人的生活态度,也是一系列政策引导的结果。为了在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量城市,市政府不仅提高汽车的相关税收,还修建了自行车高速公路,只有自行车可以通行,沿途设有自行车充气站、修理站和停靠站。
“这个国家的中心是家庭”
丹麦人对家庭的重视,在他们的国家美术馆(SMK)里也一览可知。馆里挂着很多家庭题材的绘画,馆长亨里克·霍尔姆把胡歌领到其中一幅前面。 “这是丹麦的一家人坐在客厅里。看起来很普通。但我们就喜欢这样。”亨里克介绍说。 “即使这幅画看起来好像什么也没发生,但它其实包括了一切最重要的事:你和你的家人在一起,放松心情,感觉惬意。这就是我们丹麦人。这就是这幅画想要告诉人们的故事:在丹麦,这个国家的中心就是家庭。”
胡歌问亨里克馆长,“中国的艺术爱好者,更了解的是哈默修伊。他画的多数是自己家里的场景和他的妻子,非常安静,他能够代表丹麦吗?”亨里克承认哈默修伊最有名,但认为他有一点点可怕,因为他画面的女人总是封闭在房间里。“我并没有觉得害怕。”胡歌说,“因为我对于哥本哈根的感觉,从它的天气到我住的地方,在哈默修伊的画里都能体验出来。”
哈默修伊画中的那种门窗和家具,在当下的哥本哈根家庭中,也仍然能找到一些踪迹——他们把那些老物件,看作家人留下的礼物。
胡歌:“Hygge就是我的名字”
有一个丹麦词汇,可以表达他们对于家庭的感情:“hygge”。“尤其是在冬天,我们点燃蜡烛,蜷在毛毯下面看一本书,或者和家人朋友待在一起,享用健康的食物,聊聊天,讲讲故事,玩玩游戏……Hygge就是你和喜欢的人待在一起的时间。” 船驶过桥的时候,斯蒂芬说道。
胡歌和斯蒂芬船长聊起hygge。斯蒂芬突然说:“你发音很标准”胡歌说:“因为这和我的中文名发音几乎一样。”斯蒂芬不太相信,“你是认真的吗?……太有意思了,你有最棒的名字。”
时间是下午,河岸两边的房间里已经大多都点起了蜡烛,有的是一整天都会亮着。丹麦是欧洲最大的蜡烛消费国,28%的人每天都要点蜡烛。每人每年用掉的蜡烛重达6公斤。他们甚至在出行的汽车上,也会点上一支,随时随地给自己创造一个亲密的、舒适的环境。
丹麦能高居幸福榜首位,Hygge的功劳很大。哥本哈根幸福研究院曾经给出过一系列Hygge行为指南,比如有热饮陪伴的冬季散步、辨认冬季星座、给朋友手写信、拜访对你很重要的人、重游对你有特殊意义的地方、整理房间、准备美食、积极从事一项运动,等等——通常都是关于获得某种经验,而不是拥有某种东西(蜡烛、毛毯等小物件除外)。
环保一定会降低生活质量吗?
这几年,胡歌花了很多精力参与环保。参观哥本丘(CopenHill )的时候,因为时差的原因,他的眼皮一直在 “天人交战”,但仍然兴致勃勃,问个不停。
10月初开放的哥本丘,像是在哥本哈根市里架起了一座85米的小山。可以滑草、滑雪、攀岩、健步,可以登高远眺城市和波罗的海,在这里的咖啡店和餐厅聚会。但这些,都不是“小山”的主要功能——它实际上是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。
“很多人都有一个观念,如果你支持环保,就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”,哥本丘的设计师布莱恩·杨说。他是BIG建筑事务所合伙人,参与了这座焚烧厂的设计:“建造它的目标之一,就是要去告诉大家:你可以在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同时,享受到它对你每天生活质量的提高。”哥本丘拥有10000平方米的绿色屋顶,形成了9000平方米滑雪斜坡,还有490米的徒步与跑步道。“我对这个建筑的设计最直观的感受就是,我不讨厌垃圾,”胡歌说:“我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处理垃圾的地方,完全没有气味,看到有人在这里聚餐,带着baby来参观,大家对这里是完全信任的。”他尤其喜欢焚烧厂外观的设计——用铝制的砖块围了一圈,上面可以种些植物,让它们变成鸟类和昆虫的家园。
刚到哥本哈根时,胡歌很好奇为什么这里被称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。一路参访下来,他发现,这里的人考虑的不仅仅是人,还要让其他生物也能够“宜居”。”不会过多地去占用到其他生物的空间,大家都是平等的“。“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郊外,都能够有一种和自然融合的感觉。”这也给他带来一种放松和安静的感觉。
“只有你安静了,才算是丹麦人”
安静,在鹿苑里尤其明显。胡歌描述说:“坐着马车走进鹿苑的时候,非常安静,连风的声音都没有,只有马蹄踏在路上的声音。这让我想起在美术馆看哈默修伊的画,也是同样的感觉:无论是丹麦的艺术品还是大自然,都给到我一种非常安静的感觉,但我觉得那是一种力量,很特别。“
在SMK时,亨里克馆长问胡歌为什么那么喜欢哈默修伊的画,胡歌说是“看他的画很容易把我的情绪放进去。”“我能明白你的意思”,亨里克说,“很少有艺术家像哈默修伊一样安静,像是邀请看画的人们和他一起走进画中的场景。”亨里克还介绍说,丹麦人一度很不喜欢那些“不够安静"的艺术家——“只有你安静了,才算是丹麦人。”那种安静对胡歌有种莫名的吸引。“我之前稍微了解了一下这个画家,他非常少接受采访,相对来说是处在一个比较神秘的创作状态,其实这也是我追求的状态。我并不是说要故弄玄虚,只是觉得既然选择做演员,最好的状态还是通过作品或者角色让大家看到我。”
“这两年我更像一个植物了”
刚进入演员职业时,胡歌是满怀憧憬的。“我印象最深的是,在我还没有开始拍戏的时候,F4特别火。有一次在一个新闻里看到言承旭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哭了,说他太累了,没有时间睡觉,然后还要拍戏。我当时特别不理解,我觉得有工作就很好啊,有戏拍你还不满足?还会哭?”
“然后,大概在3年以后,有一天我拍了一个通宵,回去洗个澡化个妆,又要接着拍一整天的打戏。当时在现场,我觉得自己的心脏快跳不动了,那一刻突然就想起来三年前看到的那个新闻。”
那还只是身体上的辛苦,从2016年开始,有两年时间,困扰他更多的是心累。“所以,我在《南方车站的聚会》之前就一直没有接戏。当时有前所未有的一种焦虑。很多人会觉得,你的事业又到达了一个高度,甚至是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,但对我来说,好像我的人生又重复了一次……付出这些代价获得的成功,好像并不是我心目中想象的那个样子。”
“我可能经常会把自己的那根弦绷得很紧,经常想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所谓的’更有意义一些‘。”他花了很多精力去学习让自己放松下来,尝试着把注意力从对外转向对内的关注。
“这次来到丹麦,我觉得这里有一点跟冥想、内观相通的地方,就是这里特别安静。当你能够保持安静的时候,你就能够打开更多的雷达,或者有更多的触角,有更多的感受和感悟。“在让自己放松的过程中,胡歌感觉自己“以前更像一个动物,一直在跑,在跳跃……这两年我发现自己更像一个植物了。静静地站在那儿,去感受四季的变化。”
很多人对丹麦的第一印象都是“童话王国”,去哥本哈根必要打卡的地点是美人鱼,但事实上,这个城市吸引人的地方远不止于此。这里非常密集的美术馆,各种设计品商店,正在兴起的“新北欧美食”……除了旅行的乐趣外,哥本哈根也是一个会给人很多生活启发和体验的城市。
“如果你想要有一段独处的时间,或者你想有一个地方可以安静地待一段,想有一个空间可以让你有思考,这里是一个好的选择。”胡歌在最后说道,“可能不是适合每一个人,但是我挺喜欢。”
文章转自Lens微信公号“WeLens”(ID:we-lens)
特邀城市嘉宾:胡歌
出品:Lens,哥本哈根旅游局
支持机构:丹麦国家旅游局,银联国际
内容制作:重逢岛
导演:Algae, 文本:娄军
制片:汪洁漪; 摄影:周梦豪 高健
录音:Jan Moss;服装造型: V&M Studio
剪辑:田超; 调色:贺红羽
翻译:汪洁漪 ;文本整理:高媛
特别支持:吴蓥廷 (哥本哈根旅游局),冯烨 (丹麦国家旅游局)
艺人经纪人:梁曼仪; 执行经纪:刘小晨 黄曦宁; 妆发师:姜洁
场地提供:Statens Museum for Kunst, Dyrehaven, CopenHill, Hey Captain, Peter Liep’s Hus,Huset KBH
服装支持:单农,Loro Piana